三分天才,七分努力
想了良久才擠出的小小文章,為要應付學校的功課,雖然不甚滿意,還是作個記錄也好。
我自小為人懶惰,卻有幾分小聰明。
小學是區內的名校,同學中不乏精英,我呢,則從來不是甚麼優異生、模範生,品學不兼優。不過我的成績還算是名列前茅,班上頭十名總有我的份兒,所以總沒有人會擔心我的成績。
那時媽教書,日校教完了,還要教夜校,回到家既累了,又要改功課預備教案,忙得很的。我讀上午校,下午回家一邊講電話,一邊做功課,過了四點還開了電視,總之六點前把當天所有的功課做好放在媽的書桌,沒人會多管我。如果第二天要默書,媽回家做好了家務,就會拿課文讀一遍幫我預默,沒錯得太多的話,她都只會叫我把錯的字抄寫幾次,然後就由得我看電視。
考試測驗更容易,不用做功課,還多了時間玩。學期初派新書時,媽會把作業和補充練習拿去文具店影印幾份,每逢測驗考試時,她就會收起作業,留下課本讓我溫習,按著考試範圍把相關的幾課作業給我做,蠻容易的。總之,媽就是很容易應付,考試也難不到我。
媽常跟我說,人啊,即使有三分天才,也要靠七分努力,才能成功;我說,我哪只三分天才呀?學校功課不難,學鋼琴也是挺容易的。三歲的時候,我就要媽讓我學鋼琴,小一時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一級試,小三時考三級,小五也準備了考五級。我的確有些天份,幼稚園畢業禮我已經當了伴奏,不過懶嘛,沒甚麼驕人的成績,穩穩當當就好,反正我又不是要做揚名的神童,考試只不過是為滿足大人的東西,好讓他們跟別的父母說起孩子時,大家有個標準。媽常提醒我練琴,我卻覺得只要能應付媽和老師就夠了。
高小時,爸赴美進修,舉家跟著去,生活了五年。在美國讀書,功課不多,測驗少得很,完全沒考試,優哉遊哉。美國不跟英國的制度,學琴用不著考試。那幾年,我跟考試就脫離了關係。
回到香港,轉眼已經要面對會考。避過了學能測驗、升中派位試、分科試的我,根本不知會考有甚麼好緊張。馬馬虎虎的考了十四分,校長特別開恩,讓我留在原校升讀中六。為了報大學的履歷,特意報考皇家八級鋼琴試,我忙著課外活動,不多練習,表現令老師擔憂得很,考完了,連自己也以為這次不行,怎料又被我考過了。
媽沒特別為我高興。媽自少就靠自己的努力,白天到沙廠上班幫補家計,晚上讀了幾年夜校才考到會考。她一直忙著賺錢,但剛有點兒儲蓄,就買了一座鋼琴,即使忙,也要花時間去學去練。媽說,還好我不像她,我跟爸一樣腦袋轉得快,很多東西一學就會,她學鋼琴學了幾年,一下子就被我趕上了。可媽從來都很勤奮,不容易放棄,不用工作時,她一定會報讀不同的課程進修。媽不高興我總是懶洋洋的,甚麼事都不上心,大好的機會都不懂去把握。
結果我的小聰明不夠用。高考的成績勉為其難地合格了,卻不夠資格報讀心目中的傳理系。明明面試時,教授都頗滿意,收到了優先入讀的條件,可是就因為我從未改進,高考都不夠人家勤奮,相比下,成績拉低了,升大學的事也泡湯了。心灰得很!終於我嘗到了失敗。媽沒有生氣,只不直我的懶惰。重重的摔了一跤,摔醒了我。
惰性還在,小聰明還在,媽的「三分天才,七分努力」卻時刻提醒著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