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red old framed me
每逢有人代為到星巴克買咖啡,都有一有趣現象:「要甚麼?」「Caramel Macchiato 好了。」「甚麼?!」「Caramel Macchiato,即焦糖咖啡。Tall 就ok啦。」「Tall?」.... 稍為解釋一下,問題不大。只不過,一個較難發音的名字 "Caramel Macchiato" 總不其然地予人一種 "蠻講究" 的感覺,彷彿我就是比別人有一點CCP 提到Pierre Bourdieu 所謂的cultural capital。老實說,何其難?
想說的,不是品味,是習慣。
到星巴克喝Caramel Macchiato;到吉野家吃牛丼另加牛肉汁;Pizza Hut 堂食必叫海鮮寬條麵;在海皇粥店只吃一品粥;燒味飯例牌叉雞飯;麥記雪糕一定是朱古力新地走花生;在茶餐廳要喝熱奶茶、西餐廳喝凍檸樂.... 很悶蛋的選擇,很悶蛋的習慣。舉例的,也只不過是吃喝的習慣而已,生活上的習慣,更為悶蛋。但怕其他人對我的看法更悶蛋。
之所以有云云悶蛋的習慣,是為便利之故,免花心思去挑選。但身邊總有些人,把我看成奇人看待:我無聊的習慣,不悶,不無聊,只是因著我甚麼事包括吃喝享樂都有所要求,或基於甚麼特別的原因,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的作同一個選擇。這,我用不著為難,卻反思,為甚麼我會予人這種感覺?為甚麼別人會習慣地替我有這麼一份解釋?
很悶蛋的定形(不僅是定型!),是self-appreciation 引致self-reinforcement嗎?還是某些內裡的特質被既定而又強烈的外在性格遮蓋了?
不下數次被人說,我很處女座:完美主義者,務實,善於分析,有敏銳之觀察力,充滿自信,步步為營,處事細心,厭惡馬乎,有豐富的知性,有旺盛的批判精神等等(資料來自Y!知識+)。謝謝稱讚,但,這不是我,更枉論我有多典型處女座。我睡房顯然沒有絲毫潔癖之影響,出門十次有八次忘了帶東東,洗碗總被媽投訴不夠乾淨,愛即興想做就做。我並非要全然否決甚麼,只不過,不同的情況下,我有不同的特性。當我還沒搞清楚自己哪個時候會有怎樣的我,別人卻先認定了,為甚麼呢?
難道,是我沒意識下,早就自我定形了?
某次遊戲分享中,一友人顯示對我的認識連續三部分都跟我的自我瞭解相同。我所選擇的特質,都是心目中 "理想" 的特質,要自我評估,還差好些距離,只是我會把那些特質放大,形成一個很強的保護殼。叫我疑惑的,是友人對我的理解,相信不是定形之見,卻正正既是self-reinforement 之果,也是強烈而明顯的外在特質。
啊!一個如此清楚的框,是我自己定的嗎?我卻竟抱怨太習慣性地看這個框,對這個框有太過悶蛋的形容!
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。(以賽亞書 五十五:6)要突破頑硬的舊殼,就要尋求上帝的旨意去更新。既說要讓上帝塑造新的我,就不能被舊我的習慣多加影響,放心放手。惟有在基督裡每天都作新造的人,那種悶蛋、那種框,才會消失於無影中。
不要傚法這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(羅馬書 十二:2)
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(哥林多後書 五:17)